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
首页 >  滚动 >  >  正文

生二胎后,16岁大女儿患上抑郁症,妈妈写8万字日记反思|播资讯

2023-04-21 03:24:29来源:腾讯新闻

近几天,一位二胎妈妈的反思日记登上了热搜。

这位妈妈姓吴,她生完二胎后,16岁的大女儿却患上了抑郁症,频频出现自残行为。

这位妈妈在日记中写道:


(相关资料图)

她原本自以为供女儿吃、供女儿穿,已经给予大女儿足够的关心和爱护。

可后来才发现,大女儿其实成长得很痛苦,再加上生了二胎,才导致大女儿走到了今天。

心理学上认为,孩子的心理问题,本质上都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8万字的日记读下来,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女孩的成长之痛,也映射出了我们中国式家庭养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
窒息的成长环境,糟糕的家庭教育

吴女士认为自己“犯了教育的大忌”。

因为当初家庭条件一般,连婚房首付都是借来的钱,所以婚后夫妻俩为了贴补家用,休假时也很忙碌,很少有时间陪孩子。

女儿小时候常常抱怨:

“为什么上班时不能陪我,放假也不能呢?”

日子过得紧巴巴,尽管夫妻俩在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,但女儿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自家条件的太富裕。

比如有一次,女儿看到超市里卖敲琴,她很喜欢,很想买回家。

但可能是考虑到爸爸妈妈买不起,所以女儿当时没开口,只是后来每次再去超市的时候,她都会去那里敲一会儿。

物质条件的匮乏是一方面,同时或许是因为自己是老师的原因,吴女士对女儿在学业上的要求也很高。

女儿10岁那年,一次因为学古筝而没去上课,崩溃地大喊“不想活了”,“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”。

可吴女士当时表现得比女儿还要歇斯底里,对女儿大吼:

“供你吃供你穿供你学习,什么都还没回报就想死?没门!”

后来女儿上初二,因为成绩比较差,吴女士一直拿她与同学作比较,甚至经常会说:

“如果你连一中都考不上的话,这会很丢人。”

于是,正处于敏感期的女儿,每天晚上学到十一二点,早上六点就起床,情绪一天比一天的低落。

升入初三后,女儿对吴女士说:

“周围那么快乐,我一个人很孤独。”

但此时的吴女士并没有将女儿的话放在心上,只觉得这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抱怨而已。

直到生下二胎后,大女儿被确诊为抑郁,吴女士才后悔莫及。

生二胎后,16岁大女儿被确诊抑郁

大女儿13岁那年,吴女士夫妻俩准备再要一个孩子,但无论如何大女儿都不同意。

夫妻俩好说歹说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大女儿才终于改口:

二胎只能是妹妹。

然而,吴女士低估了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的难度,尤其大女儿本身就不太欢迎妹妹的到来。

那段时间里,丈夫工作繁忙,吴女士自己也不堪重负,还患上了产后抑郁,夫妻俩常常吵得不可开交。

同时,夫妻俩的精力还都主要集中在了刚出生的妹妹身上,完全忽视了大女儿的存在。

在那大半年的时间里,吴女士总是要求大女儿让着妹妹,却从没意识到这对大女儿来说是种伤害。

有一次妹妹学走路,大女儿坐在沙发上伸腿看着电视,不小心将妹妹绊倒在地上。

吴女士不分青红皂白,对着大女儿就是一通指责,而大女儿则将一切问题都归咎在了妹妹身上。

再后来,大女儿对妹妹的排斥表现得越来越剧烈:

她不仅会拿酒精喷壶喷妹妹的脸,还会拿皮筋弹妹妹的肩膀,每当看到妹妹嚎啕大哭时,大女儿就会站在一旁哈哈大笑。

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,升入高中后巨大的学习压力,以及父母对于妹妹的偏爱,彻底将大女儿推下了抑郁的悬崖。

稍有不顺心,大女儿还就会自残,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年。

如今的吴女士常常在想,如果当初没有结婚,一直一个人生活,现在是不是会好很多?如果不生二胎,大女儿是不是就不会走到今天?

可苦难的日子仍然在继续,女儿依旧会自残乃至于尝试自杀,家里依旧是鸡飞狗跳,不得安宁。

孩子是天平两端,父母的爱是砝码

读完日记,我的感触颇多,有生活的无奈,也有跟现实不匹配的盲目追求,这些都是破坏幸福元凶。

而在我们的身边,这样的家庭并不鲜见,只不过大都表现得没有这个家庭突出罢了。

尤其对于高龄生二胎的家庭,我还想再啰嗦几句。

二胎家庭中,孩子的年龄差距越大,往往越容易出现“父母偏心而不自知”的问题。

比如前面说的这个家庭,说实话,其实真的不适合生二胎,但他们还是生了,而且生完后,又把生活重心全部集中在了二女儿身上,所以才导致了如今的结果。

对于二胎家庭而言,父母要充分满足大宝的情感需求,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。

因为大宝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爱护,需要父母接纳自己脆弱的情绪,更多的理解;

而二宝小时候最需要妥当的照顾,情感需求相对会少一些。

那么父母就可以在尽力照顾二女儿的前提下,将心思更多用在大女儿的身上,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大女儿,注意到大女儿所处的困境。

二胎家庭,两个孩子始终处于天平的两端,父母就像是托起天平的杠杆,而关心与爱护则是砝码。

只有父母能适时调整砝码的重量,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关心与爱护,才能真正使天平平衡,帮助孩子健康成长。

结语:

孩子能否健康成长,与所处的成长环境,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决定性关系。

可惜的是,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成长的情感需求,反而充满焦虑,给予了孩子过高的心理压力。

都说现在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,但孩子们面临的压力比想象中要重得多,更需要我们多给予情感上的关怀。

如果家长处理不当,很可能会使孩子陷入抑郁,影响一生。

今日话题:你对吴女士的经历怎么看?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[ 相关新闻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