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
首页 >  滚动 >  >  正文

全球信息:压岁钱到底可以拿到几岁?

2023-01-22 10:09:31来源:青年文摘

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

(资料图)
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
本文授权转载自:答案如下

ID:theanswer163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小时候的你,拿到长辈的压岁钱,高兴不过一晚就都被妈妈拿走了。

说好长大后还,到现在一毛钱都没看到。

这么多年,压岁钱涨得比工资还快,不仅实现了“虚假繁荣”,也让二胎家庭找到了财富密码。受伤的你幡然醒悟,压岁钱,是钱,也是人情债。

压岁钱,到底为什么让人又爱又恨?越长越大,年过三十,到底还能不能心安理得地拿压岁钱?

不自由的压岁钱的一生

在电视剧《家有儿女》中,刘星曾经将压岁钱形容为“少年儿童的年薪”。

年薪不自由,不仅是打工人的苦恼,也是中国小朋友的常态。

在收缴压岁钱这件事上,全国父母统一了战线。2021年,一项对4000多人的调查显示,有41%的人收到压岁钱后要全额上缴。

收到压岁钱后,如果你自己能拿到一半以上,恭喜你,你可能是人群中不到四分之一的幸运儿。

弱小的你没有跟父母谈判的资本,父母只用一句“你收的钱还不是我给出去的”,就能让你瞬间败下阵来。

春节,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/ 摄图网

小时候没靠压岁钱暴富,长大了还可能因压岁钱血亏。许多人在参加工作以后,不仅收不到压岁钱,还要加入发压岁钱的大军。一来一去,损失更加惨重。

如果你是独生子女的父母,还会遇上经典的“二胎难题”:生了二胎的亲戚送来500块压岁钱,你回礼时,却要准备两个红包。

若是和亲戚送的规格一致,一人500块,回礼就要1000块,心在滴血;若是把亲戚给的数字拆开来,每个孩子回250,那简直就是在骂人。

《中国青年报》对2000多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40%的人,要花掉半个多月的工资来发压岁钱,还有12.9%的人,甚至要拿出一到两个月的收入。

如果你单身,单是给亲戚小孩压岁钱这一项,就可能把年终奖搭了进去。不仅如此,可能还会被七大姑八大姨逮住机会,催着结婚生小孩——有了宝宝,钱不就赚回来了!

过年,家中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玩乐 / 摄图网

每到这时,人们就开始羡慕起广东人,因为在广东,红包都是5块10块一个。

惦记着压岁钱的,不止是给钱和收钱的人。

许多银行就做起了压岁钱理财的生意,推出儿童银行卡、大额存单、基金定投等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。不求这些小朋友20年后用压岁钱付上首付,至少要让它跑赢通胀。

觊觎压岁钱的,甚至不止当代人。1929年2月15日,冠生园食品公司打着理性消费的旗号,在《申报》上刊登广告:

“弟弟妹妹们,你们在这新年里,得着了许多压岁钱,切不可使用于不正当的地方。为父兄者应该加以开导,购买启发儿童智识的物品,最好购买冠生园著名的玩具食品。如水晶汽车,每辆三角,汽车饼干,每辆二角八……”

语言之恳切,目标之明确,广告之直白,让人直呼内行。

春节回家,不仅要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,往往还要挑选礼物 / 摄图网

在当时,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压岁钱。

民国改良风气盛行,压岁钱也上了移风易俗的名单。在一些人看来,金钱这种万恶之源,不仅会把小孩推入赌博、浪费、吃垃圾食品的深渊,还会腐蚀优秀的传统文化,让小孩“不知敬礼尊长为分所当然,而视跪拜为钱物之交换品”。

更有激进的人,认为压岁钱根本不应该存在,而要改成口头的压岁训。

压岁钱的流动

肩负“礼”的重任

压岁钱的不自由,是因为它以“钱”的本体,肩负着“情”与“礼”的重任。

压岁钱习俗的源头,如今已经很难考证,各路传说故事众说纷纭,比如“岁”和”祟“是谐音,“祟”就是小鬼害人,因而压岁钱是辟邪用的。不论如何,有一点可以确定,压岁钱承载着长辈美好的祝愿。

旧时的压岁钱,有各种各样的形制。《红楼梦》里,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过除夕夜,府里上下人等都要向贾母行礼,礼毕或是免礼之后,就到了激动人心的散钱环节。

不仅有压岁钱,还有荷包和金银锞子,光金银锞子就准备了二百二十个,花了一百五十三两金子。锞子造型也要体现美好寓意,梅花、海棠、笔锭如意、八宝联春就是其中的经典款。

贾府的聚会里,也暗藏着等级 / 《红楼梦》剧照

到民国时,浙江绍兴一带的小朋友给长辈拜年,标配是磕三个响头,长辈再俯首揽起,送上几角或几元钱的红包,叫小辈去自买玩具或食物。

这样的拜年和馈赠红包的过程,附着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、长辈对幼辈的慈爱,以及更深层次的孝道和家长权威。

四川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,在当代家庭中,压岁钱除了从第一代长辈流向第三代幼辈,还会在第二代成年子女的核心家庭之间流动,形成两种“嵌套”路径。

简单来说就是,你收到的红包,不仅来自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,也来自叔叔、姨妈等亲戚,而你的父母也会相应地给你的堂表兄弟姐妹发压岁钱。

对于成年人来说,压岁钱只是春节的重大开销之一。礼物、年货,样样都得花钱 / 摄图网

比起爷爷奶奶这种长辈的单方向给予,你爸妈和亲戚相互给对方子女送压岁红包,就带着浓厚的礼物交换的意味。

按照中国式送礼的规矩,给平辈的孩子包红包,既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,还要遵循礼尚往来的互惠原则。

简单来说就是,我是舅舅、你是姑姑,地位相等,送压岁钱时,也要以家庭为单位,保持大体相当。

给少了,就是占人便宜,欠下人情;单方面多给许多钱,同样是“不懂礼”。

早在七八年前,就有新闻报道过压岁钱的单方面“涨价”引起的尴尬,有人按照老样子包了200元红包,但在拆开亲戚的红包时,5张崭新的100元钱瞬间让其有了心理负担。

丰盛的年夜饭,也是家族内人情往来的场景 / 摄图网

有人曾调侃:两个经济学家,彼此交换10元,就产生了20元的GDP;两个家长,彼此交换了1000块的压岁钱,就产出了2000块的人情债。

人情的维系,正是在有来有往中实现的。

春节送礼

人情往来操练场

春节是中国人送礼的黄金时节,像压岁钱这样的春节礼物,意义也早已超出单纯的金钱范畴。

人类学家阎云翔12岁那年,曾随着父亲回山东老家,发现连馒头都可以作为春节礼物,大为震惊。

闫云翔写道,春节期间,来婶婶家来拜年的亲戚带着两瓶酒和一些馒头,婶婶拿出一瓶酒和一半的馒头,又添了些自己家的酒和蒸馍,再让客人拿回去。

大家不仅把同样的馒头送来送去,还要在这个过程里,推拉客套一番。这就和几家父母互换压岁钱一样,看上去是毫无意义的你来我往,实际上却是不可或缺的仪式。

在中国农村,刚蒸好的馒头,下一秒就可以用去做回礼 / 摄图网

在这样的情境里,春节礼物只是“走亲戚”的附带品,重在“礼”而非“物”。脱离了“礼”的属性,礼物只是一件普通商品,而有了“礼”的加持,就变成了“走亲访友,馒头和酒”。

当然,这往往是家庭内、初级的春节礼物学。它事关乡俗、人情与道德,少了许多功利的心眼。

在家庭之外,春节礼物就必然落到了社会功利性的“人情往来”之中。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杨美惠观察了中式的送礼法则,就发现了礼物中的一整套人际关系学。

有的习惯认为,平日里受人帮助,刚欠下人情就立刻回礼,并不是聪明的办法。相反,留着人情债,等到过年时再还,不仅用拉长的时间,稀释了功利意味,还能让关系更加坚强和持久。

比如你的朋友帮了你大忙,直接给他钱显得过于生分,春节给他的孩子包个大红包,就成了一种恰当的回礼方式。

无论是压岁钱,还是春节期间的其他礼物,其中的经济账、人情债,恐怕很难完全掰扯明白。

在包邮区,茶叶蛋也可作为春节年货和回礼 / 摄图网

兜兜转转,春节礼物最后的净土,可能只在最亲的亲人之间。

1924年2月2日,腊月廿八这天,梁启超在给大女儿梁思顺的家书中写道:“我给的压岁钱,也有你一份,但是已经交给你弟弟妹妹们。他们说组织一个会,共同替你保管,不知他们怎样替你保管法,你回来再和他们算账罢……”

这一年梁思顺已经31岁,结婚近十年,也有了自己的孩子。幸福的家庭大抵都相似,幸福的儿女长到多大,都能收到父母的压岁钱。

因为在他们眼中,你永远是一个小孩。

参考资料:

[1]网易数读.(2021).中国压岁钱最多的地方,北京输给了它

[2]周易,韩雪莹.(2017).57.9%受访者坦言压岁钱负担重.中国青年报

[3]经济信息联播.(2019).新春看理财:压岁钱理财受追捧,灵活型产品销售热.央视网

[4]谢忠强.(2015),20世纪二三十年代《申报》中的旧历年俗改革之议.文化遗产(3).

[5]苏全有.(2018).论民国时期的压岁钱习俗及其改良.安阳工学院学报(5).

[6] 施慧.(2010).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.神州民俗(学术版)(1).

[7](清)曹雪芹,(清)高鹗. (2016).红楼梦. 北京:商务印书馆

[8]张放.(2016).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——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.南京社会科学(11).

[9]阎云翔著,李放春,刘瑜译.(2000). 礼物的流动 ——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.上海人民出版社

[10] 东方网.(2012).压岁钱单方面\"涨价\"惹尴尬 演变成一种攀比和负担

[11] 杨美惠.(2009).礼物、关系学与国家 —— 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. 江苏人民出版社.

[12] 罗翔.(2021).\"和领导打麻将故意输给他,间接送礼构成犯罪吗?哔哩哔哩

[13]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.(2016).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

[14]丁文江,赵丰田.(2009).梁启超年谱长编.上海人民出版社

[15]黄浩苑.(2018).10元不多5元不少,广东人“派利是”只讲“意头”不讲钱.新华社

推荐阅读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

标签: 中国青年报 互惠原则

相关文章

[ 相关新闻 ]